✨App Store 編輯推薦✨
超過十萬人愛用的線上學習app
🔸1號課堂 官方網站🔸
ios下載:https://apple.co/2OMdmjR
Android下載:http://bit.ly/2vUq0Xj
現在用 GASH 儲值 NT300 加碼送 10%
學習不用等 ➡ http://bit.ly/2Sa4NjD
以下內容為《好好說畫》的部份摘錄,更多精彩內容請到《1號課堂》APP。
《左拉的肖像》裡,為何有一幅浮世繪?
這故事要從左拉說起。文學家左拉,還有畫家塞尚,是從小一起在普羅旺斯長大的好朋友。他們在1863年時,也恰巧來到了落選者畫展。當他們看到馬奈的《草地上的午餐》,深深受到了震撼。如同我們之前提到的,《草地上的午餐》這一幅畫展出之後,立刻招來一面倒的負評,譬如:不倫不類、有礙風俗傳統的道德批判。但左拉卻覺得馬奈的主題前衛大膽,擺明了是要和傳統學院的文化正面對抗!
⬆《草地上的午餐》
後來,左拉透過了塞尚的介紹,終於認識了比他大八歲的馬奈。當時的左拉,在一家出版社擔任廣告主管的工作,雖然和不少藝文人士都有交往,但還沒有在巴黎文壇掙得一席之地。左拉常常覺得,馬奈這個人,一定是個開創新時代的天才。因此,在出版社工作的左拉,常常在報紙上寫文章替馬奈平反,但是很無奈的都沒有引起太多的迴響。
兩三年以後,左拉發表的小說,受到了文壇的矚目,從此他受到很大的歡迎,並且成為了專欄作家。左拉不僅繼續為馬奈辯護,更對其他新生代的印象派畫家,產生了使命感,在報紙上不斷撰文寫文章,讓大眾更重視這些新畫家和他們的作品。馬奈為了表達他對左拉的感激之情,便為左拉畫了這一幅肖像畫。
這一幅肖像畫,雖然是為左拉而畫,但畫裡面充滿了馬奈大大進化的養分,解析這一幅畫,有助於我們理解「馬奈成為現代畫家」的線索。
⬆《左拉的肖像》
我們看看手邊文稿裡的這幅畫。左拉的手上,翻開了一本富有插圖的藝術書,代表他對於推廣藝術的熱誠。在桌上鵝毛筆的後面,有一本藍色斜躺的冊子,這是左拉為馬奈辯護的文集。
注意看喔,左拉身後,是一個日式的屏風;左前方牆上掛有三幅畫,其中一幅是相撲手,這正是日本浮士繪畫家歌川国明的作品。浮士繪嗎?是的,這正是我們今天要講的重點。
在十九世紀中期以後,日本的浮世繪、陶器、瓷器、家具、服裝風格等,開始在歐洲流行,尤其在法國成為一種時尚風潮。
⬆《大鳴門灘右衛門,歌川国明》
有人問我,十九世紀中期以後,為什麼日本的藝術,能夠在歐洲,尤其是法國產生那麼大的風潮呢?又為什麼,當時的中國藝術並不比日本藝術失色,卻沒有辦法在歐洲產生相同的影響力呢?還有,為什麼中國畫有留白的表現,而西畫卻要畫好畫滿呢?
這些問題牽涉的範圍很廣,我在這裡,分幾個層次來談。
首先,是使用媒材的不同。中國畫以墨色為主,畫畫前會先研磨墨汁、調和筆墨,即便之後也有彩墨畫,但畫家也通常會先用水墨畫出輪廓以後,再來上色。不過,無論是水墨還是彩墨,通常還是以淡彩為主,因為如果紙上重複上色,顏色彼此就會摻雜會使得顏色混濁。然而西洋畫,在文藝復興時代就已經發明了油彩。那些從礦石研磨出來的顏料粉,透過油的混和,形成濃度很高的液態顏料。彩色顏料可以不斷在畫布上覆蓋堆疊。
其次,中國文人畫是隱含文學與哲學的藝術。關於哲學,老莊思想主導了中國畫的意境。譬如:「道可道,非常道」這意味著人生的道路,無法一語道盡;它主張「生不帶來,死不帶去」的超脫;並且可以透過氣,氣場的氣,來冥想、來抒發,於是就會透過留白的手法,呈現中國畫的底蘊還有脫俗的意境空間。
⬆《漁夫圖》
而留白之處又常會透過詩、詞的書寫來提示。也就是說,許多中國畫裡的題詞的表達,讓字與畫結合,帶領我們一起進入畫的意境。
反觀西畫,西畫的技巧和中國畫水墨濃淡的表達完全不一樣,它是強調油料色彩的呈現,這樣的媒材不適合留白;一旦有留白,會導致一種空白或者是破口的感覺,好像畫沒有完成,或者是不知道如何處理的印象。
相對於中國畫的留白來表達意境空間,西畫則著重繪畫主題的立體感。在文藝復興時代,具有建築專業的藝術家,把透視法引進了平面藝術,意思是要在平面的畫布上呈現立體的空間感。所以,即便是畫靜物、人體、或風景,都必須要表現出明暗對比,和空間景深,讓事物的輪廓鮮明的表達出來。同時用幾何的概念,把空間和事物的體積感,也就是繪畫對象的立體感呈現出來,這就是為什麼西畫必須要畫好畫滿的原因。他們不只是要畫事物,也要畫光線、甚至是空氣、空間,全部都要畫滿在畫布上。
最後,中國畫大多訴諸於人生哲學或宇宙觀的終極表達;而西洋繪畫則經常被用來當成敘事的媒介。自從文藝復興時期以後,繪畫的目的,常常是為了傳教,或者是為了彰顯教義,宣揚政治理念或者是理想,還有就是要表現文學作品的故事,或純粹是日常生活的觀察。它們各自有個共同點,就是要藉由畫來說故事,把人生跟宇宙間的不同的場景,或者是各種歷史事件,帶到畫裡。
於是,西畫就必須要具像地呈現真實的世界,讓我們容易透過畫來了解畫裡的故事。它不必然訴諸於畫家最終的人生觀,或者是宇宙觀;而是要清楚地描述每一個故事,或者是故事背後的脈絡思想,這也就造成了西畫的內容總是那麼具體。
說完了中畫與西畫的差別,再回到日本畫。
長久以來,日本繪畫受到中國畫、以及佛教繪畫的影響很深,雖然彼此的形式風格有些差異,但如果以文人畫的傳統來說,其實是相當接近的。然而,從十七世紀德川家康統治以後,日本就進入了長達兩百年的鎖國時代。這段期間,浮世繪逐漸在民間流行開來。
「浮世」這兩個字,帶有「漂泊於塵世」的意思,隱含了鼓勵大家生活在當下、盡情享受天地之間的美好,對人生保持快樂的態度。無論是大自然的靈性的美、相撲競技、享受歌舞伎或藝伎,甚至是任由身體的慾望來支配,以及追求性慾的情趣等等。這些浮世的經驗,都能成為浮世繪取材的主題。再加上,浮世繪的媒材,通常是木板版畫,因此很容易被複製、流傳,形成趨勢。
時間到了十九世紀,也就是1853年那一年,美國艦隊司令馬修∙培理,憑藉著船堅炮利,強行進入東京灣,要求日本開國開港,結束了日本的鎖國時代。十年後,也就是1862年,日本首度派出使節團到歐洲考察,引起歐洲媒體對於這個神秘國家的注意,造成轟動。著名的攝影師納達爾還全程跟拍。1867年,日本第一次在法國舉辦的萬國博覽會裡面開館,讓歐洲藝術家首次能夠接觸到這個新奇國度的藝術形式。
⬆《神奈川沖浪裏》
浮世繪的內容來自日常生活,畫面的構成,通常會以充滿韻律感的線條來形成事物的輪廓,然後在線條間圍起來的區塊平塗上色,表現出鮮明、大塊色彩的趣味。這麼一來,繪畫就脫離了形體寫實的基礎或限制。畫家可以對於形形色色的生活事物,賦予各種不同的風情。對於想從新古典藝術走出來的畫家而言,浮世繪的概念和形式,提供了新的參考座標,他們發現了擺脫厚重歷史畫的可能性。
今天這堂一課中,我們說明了日本浮世繪何以在歐洲形成風潮,並進而成為開啟新形態繪畫的一把鑰匙。然而關於《左拉的肖像》這一幅畫的故事,我還沒有說完,下一堂課,我們繼續來探討。
畫是靜止的,畫家、歷史和故事卻是流動的。那些掛在美術館裡的名作,因為說畫人張志龍的娓娓道來,變得活了起來,你將接觸到許多生動、深刻,隨時都能聽上一段的耳畔故事。你的審美觀,將在聆賞時被一一喚醒,品味也將在耳濡目染中提升。
更多精彩內容請到《1號課堂》
現在用 GASH 儲值 NT300 加碼送 10%
學習不用等 ➡ http://bit.ly/2Sa4NjD